课程团队——主讲:张蕾、李滨红;助教:滕佳佳、李冲
教学特色:理实结合、团队授课、班级融合、师生互动。
教学理念:秉承传统基因、关注前沿动态、探索继往开来。
当下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火神山、雷神山火速的建设过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省、市各大设计院均在备战当地“小汤山”的设计与建设。作为建筑类院校,结合学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学期,建筑设计VI课程教学团队聚焦当前建筑热点,以“传染病医院设计”做为课程设计内容,意在启示学生“心系祖国、爱国力行”,同时促进学生各类建筑设计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基于设计课特有的性质,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成果,以训练理解力、培养创造力、锻造实践力为宗旨。将教学设计分三个部分:1.“设计理论与设计要点”、2.设计扩展与设计分析”、3.“作业讲评与成果测试”。课程讲授中教师以讲授法、探究法起主导作用,学生以讨论法自评、互评设计成果发挥主体作用。
第1部分为与当前设计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起到直接指导立竿见影的效果;第2部分与当前设计任务不相关,但与建筑设计类知识点相关,起到间接影响厚积薄发的效果;第3部分结合前两方面,针对教学成果起到全面检测朝督暮责的效果。三个部分以指导——深入——检测为教学主线,起到相互贯穿、一脉相通的作用。
1、设计理论与设计要点
针对所做项目,通过直播与录播讲解相关设计要求,推送相关资料作为设计指导。以“平战结合”为设计原则,以“三区两通道”为设计依据,以“洁污分区”为设计要点,重点从总平面规划、平面布局、功能用房、消防设计等方面讲解建筑设计VI(传染病医院)的设计理论,让学生明确设计任务、设计要求与设计成果。“学习通”中植入相关医院设计期刊,作为案例分析设计要点。以“新冠肺炎”为切入点,引入“解读火神山、雷神山、小汤山医院设计”的相关资讯,了解装配式建筑技术在本次应急医院建设中的应用。插入“方舱医院”连夜抢建的新闻报道,探索大型公建加强防疫应急体系设计。通过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直击武汉 连线中南院 探秘雷神山”直播视频交流栏目,熟悉规划、建筑、结构、水暖电在整体设计中各自发挥的主导作用,“启发建筑从业者深度思考”。
建筑设计VI(传染病医院)相关理论与设计要点
建筑设计VI(传染病医院)相关案例
2、设计扩展与设计分析
结合专业性质,开拓学生视野,布置观看行业内知名学者讲座、阅读相关书籍。例如,要求学生观看“CCTV1开讲啦”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讲的“建筑师如何用建筑记录时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总工程师郭雁池讲述机场的设计过程。强调设计要与时俱进、持续改革,熟悉了解行业最新资讯动态是必要途径。在“学习通”中引入建筑类“超星讲座”及设计书籍,例如北京外交学院“建筑文化特点”、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建筑的律动与情感”、何镜堂“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阅读“建筑典例解读”、“设计方法与建筑形态”等相关设计书籍。广博的阅读是设计灵感的来源,大量相关知识的积累是方案成功的关键。
行业内知名学者讲座
“学习通”中设计类“讲座”与书籍
3、作业讲评与成果测试
通过教师直播讲评设计方案,检验教学效果。以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的方式评阅每一阶段草图及草图模型,将每一位学生的设计方案存在问题逐一指出,及时修改。直播时以主题讨论、投票选择、试题测验的手段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度较高,各抒己见、气氛活跃。从录播视频中出测试题,考查学生对其内容的观看学习效果。针对扩展知识,进行主题讨论,检验此种方式是否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启发思考。从答题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快,思路开阔,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阶段草图检查批改情况
知识点检测情况
二、教学模式:团队授课、班级融合
“建筑设计VI” 每个班授课教师团队都由一名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和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课上利用同一平台进入两个平行班进行团队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专业互补、理实结合的授课模式。每位教师发挥所长,从不同角度,分别讲解不同内容,以互补方式将所有问题逐一阐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起到共同思考的效果,多角度分析设计的合理性。经过实践,发现此种授课模式,活跃了直播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能力,且得到学生的好评。
“团队授课、班级融合”的在线直播课堂
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的信息反馈
三、教学手段:多平台融合
经过教学实践演练,发现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可以有效检测与查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后台学情数据分析,非常直观的展示学生学习情况;课程教学直播平台先后采用“钉钉”、“zoom”。发现“zoom”是一个比较适合设计类专业进行网络学习的平台,在一定人数范围内网络顺畅不卡顿,多人同时开麦与摄像头效果不受影响,便于师生沟通。老师与学生分别可以操控自己电脑屏幕对设计进行讲评,配有注释修改工具便于在设计方案上做标注;选用“微信”、“QQ” 发布通知、传输容量较大的学习资料,与学生讨论进行问题反馈。
“学习通”学情统计分析
微信发布通知与传输学习资料
四、课程思政:结合专业针对疫情深入思考
课程讲授引入“火神山”、“雷神山”、 “方舱医院”等同类型建筑,分析其设计特点与设计要求。提到在此特殊情况下全国各地建筑师临危受命、昼夜不眠绘制设计图纸,感受设计师的职业使命感。讲述建筑背后那些感人建设者的故事,选取12张“云监工”们看不到的感动图片,让学生学习“逆行者”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根据习总书记指出的:“疫情防控不仅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的指示,“建筑师”杂志社从建筑文化的视角,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疫情下建筑和城市的反思与应对”议题开展笔谈,课中选择三位建筑大师介绍其议题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建筑行业动态,引导学生要结合所学专业“学以致用”,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筑大师在疫情下对城市建筑的思考
五、教学效果反思:及时总结认真思考
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监测,更清晰的看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学习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思考应对方案。起初发现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设计能力不足,存在应付作业现象,通过“团队授课、班级融合”的直播模式进行授课后,增强了学生的进取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斗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也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成就感。今后将继续探索线上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争取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撰稿: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处、建筑与规划学院 编辑: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