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按原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开展教学工作,公共艺术学院张雪老师针对《公共艺术设计IV》课程的特点,把该课程建设思路、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大家,供各位老师参考。
张雪,网投十大信誉可靠平台公共艺术学院讲师,主讲《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专业主干课,主持省级课题2项,曾荣获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奖,2018年度获“学校先进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编写教材3部,带领学生参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0余项。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设计IV》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授课班级:公共艺术1701
学时:104学时,8学时/周
学分:6.5学分
二、课程特点
1、理论课特点:讲授类,强调逻辑性,注重关键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讲解。
2、设计课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注重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设计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
(3)注重培养学生对公共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
(4)注重培养学生对公共艺术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公共艺术设计IV》转为线上教学的实现形式
实现形式:学习通+云班课+微信群
学习通(主要工具):建课;课前预习思考题;课中课件推送;语音直播;习题推送与互动点名;课后作业发布;课程日常的管理与研讨答疑,包括:每次课后作业的发布与提交,课程公告的发布,相关资料与文件的发布,学术相关的讨论与答疑等。
云班课(备用工具):防止在线直播时出现卡顿现象的备用工具,以保证教学效果。
微信群(辅助工具):即时沟通与信息反馈。
课前准备:
1、通过学习通发布课程公告,写清楚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布置与提交作业的方式等;
2、发布课件和相关资料;
3、了解学生信息、管理学生分组;
4、通过微信“一键建群”,成立本班讨论群,以便作辅助性沟通;
5、正式上课前进行试课,如对学生互动、签到、直播等环节进行测试。(与学生共同熟悉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测试网络稳定性。)
四、教学设计的调整
知识点:适当拆分,留出反馈时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进度。
互动:每部分教学分块(20-30分钟)的前后,要加入适当的互动,利用学习通互动、讨论、抢答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同时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
时间进度:由于要花时间在学生教学效果反馈上,部分内容要前置为课前预习,或后置到课后自学部分。
评价体系:最终成绩=学习通线上教学数据成绩60%+线下作业成绩40%。其中,学习通线上教学数据成绩=线上签到10%+线上作业30%+课堂互动5%(讨论、提问等)+直播10%(观看直播、直播回看)+资料阅读5%。
进度调整:通过线上课堂进度的调整,增加互动环节和课间休息时间,有利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教学反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实体课堂进度安排:90+(15)+90
教学内容 | 时间 | 分段时间 |
问题引入——前置到预习部分 | ||
前测问题,引发思考 | 5min | 60min |
景观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20min | |
雕塑的分类 | 15min | |
直播互动答疑 | 20min | |
课间休息 | 10min | |
景观雕塑的分类 | 20min | 60min |
景观雕塑的特征 | 20min | |
直播互动答疑 | 20min | |
课间休息 | 10min | |
公共空间景观雕塑设计 | 30min | 60min |
直播互动答疑 | 20min | |
小结 | 10min | |
推广案例的思考——后置到课后思考 |
线上课堂进度安排:60+(10)+60 +(10)+60
教学内容 | 时间 | 分段时间 |
问题引入 | 10min | |
景观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30min | |
雕塑的分类 | | 20min |
景观雕塑的分类 | | 30min |
课间休息 | 15min | |
景观雕塑的特征 | 30min | |
公共空间景观雕塑设计 | | 50min |
小结 | 10min | |
五、总结
1、学习通可高效建课,给学生发送通知进行学习,章节目录清晰,资料传送方便,可以上传图片、文档、视频、音频和网页链接,平行课可其中一位老师建好课后建立团队并克隆发给其他老师,后台学情和成绩统计智能,可对学生成绩进行公平考核。
2、与合讲教师、助教一起,开课前帮助学生解决在线上课存在的问题。
3、正式开课后,课前及课后及时发布课程大纲、课件及各种教学资料。
4、课上的课程设计化“整”为“碎”,即课程可适当“碎化”为多个“慕课”。
5、课上注意增加互动,及时关注学生动态。
6、严格控制上课时间,不要影响其它课程上课。
7、课堂直播提前准备好备用直播软件,避免由于网络原因影响教学效果。
8、课后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解决问题,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9、教学期间注意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
10、疫情期间关注学生心理。
撰稿:教务处、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赵纪超